股票| 产经| 配资| 港股| 房产| 理财| 大盘| 原创| 融资| 汽车| 公司| 综合| 黄金| 金融| 滚动| 股市行情
房产www.300163.cn

您的位置:主页 > 房产 >

全球房地产市场报警:08年历史将重演许家印成全球房地产首富

2021-07-13 00:16

中国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准确,人们都希望中国调控结果是房价比较平稳的落地,不是大起大落。

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或不低于50%。”见仁见智吧。


 


中国的现实问题极为特殊:现在很多城市房价基本都已经稳住了,但对于一些地方来说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是一部分人希望通过买房子来发财,自然不希望房子降价;二是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可以获得较高财政收入,打击房地产对地方财政也有较大影响;三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被当作一个支柱产业发展,演变下来积累了一个极端的甚至是骑虎难下的问题,那就是国内房地产企业在银行负债率较高,居民买房也要通过银行进行贷款。根据银行数据统计,中国现在个人住房贷款高达35万亿元,中国中长期消费贷款总额是42万亿元,相当于对中国大多数居民来说,申请中长期贷款都是为了房子。同时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在12万亿元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控得太急政府可能也担心出问题。

人们的愿望很好,但可能仅仅是愿望而已我们希望调控结果是房价比较平稳的落地,不是大起大落。

下步经济大形势,不能简单地同美国比,中国较为特别。中国在抗疫期间,采取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拯救危困企业,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于居民包括失业者,则没有明确的提供一些补贴,以保证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因此,收入增长比较慢,消费需求就上不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去年到今年增长是乏力的,消费增长乏力与居民收入紧密相关。这方面跟美国有点不大一样,美国的疫情政策、财政政策,较明显的方向是接济失业者,保证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比较好,但是疫情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生产供给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大,所以他们出现的是需求旺、供给短缺,这样必然会引起消费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迹象比较明显。重要的是,由于情况不同,千万不要简单的与美国比“滥"。

说心里话,我觉得,对中国来讲,今年下半年经济发展能够不出问题就相当好了,因为总体上看并不是十分乐观。

房价已经不是全球央行关注的重点了。有人认为:让全球央妈头疼的难题:房价涨太快了!

两种情况,权衡利弊后,多数国家的央行把经济复苏作为首选。货币政策的二种情况是:一是收的太慢,房地产泡沫会越吹越大,金融市场的累积风险也会越来越多;二是∵如果收的太快,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又容易拖累刚刚从疫情中复苏的经济。

全球的警报,值得参考。彭博分析显示,全球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出2008年那种泡沫警告,加剧了有关金融失衡和不平等的风险。新西兰、加拿大和瑞典被列为全球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市场。中国尽量没有被点名,但肯定难以独善其身。
放水容易收水难。

收的太慢,房地产泡沫会越吹越大,金融市场的累积风险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收的太快,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又容易拖累刚刚从疫情中复苏的经济。

彭博分析显示,全球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出2008年那种泡沫警告,加剧了有关金融失衡和不平等的风险。新西兰、加拿大和瑞典被列为全球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市场。

2021年6月,全球房价平均同比上涨了7.3%,为2006年四季度以来出现的最大涨幅。其中,欧美国家房价的涨幅更高。

未来一周,那些房价飙升的国家会陆续召开央行会议,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央妈们的处境和应对之策。

1,加拿大

央行会议时间:下周三

加拿大是首个政策转向的发达经济体,周三的会议上,加拿大央行预计将作出新一轮缩减购债的决定。

加拿大房地产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5月份,全国房屋销售量环比下降了7.4%,但加拿大2021年5月份全国房屋实际的平均售价则同比上涨了38.4%。

2,新西兰

央行会议时间:下周三

此前新西兰财政部允许将DTI(债务收入比工具)列入央行的宏观调控工具中,这有助于控制房价。新西兰央行对官方现金利率的预测显示,该利率将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上升。

新西兰楼市经历着20年来最繁荣时期,堪称全球最火热。新西兰房地产研究所6月15日表示,5月房价中位数同比上涨32.3%,从去年同期的62万纽币升至82万纽币。奥克兰的房价年度上涨26.9%,创下另一个新纪录。

3,韩国

央行会议时间:下周四

韩国央行上月警告称,房地产价格“明显过高”,家庭偿还债务的负担正在增加。但是在周四的政策会议上,不断恶化的疫情可能是一个更紧迫的问题。

韩国KB国民银行4日发布的月度住房价格动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住房价格上升9.97%,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涨幅,其中首都城市圈涨幅达到12.97%,创下2002年之后上半年最高涨幅。

来源:华经财富网;编辑:网络整合



股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