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头出现了神奇的景象,几十台出租车停成一圈,把几百多辆共享电单车围在了中心。
只要稍微开动脑筋,就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跟钱有关,这件事情,也不例外。
如果说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打工人下车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省力的共享单车,无疑是解决了打工人三五公里的问题。
在城市里,虽然公交车已经很发达了,然而等待时间和固定站点是一个永远不可能满足大家的痛点,而在共享电动车出来之前,三公里以上,如果不想坐公共交通,那么大概率只能是坐公交车。
毫无疑问,这是这些出租车生气包围电动车最大的原因。
可是,用我们朴素的常识来思考一番,就知道,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出租司机的愤怒,起源并不在于这些电动车,而是自己收入水平的下降。
把收入水平下降,归结于电动车,通过这么激烈的方式,来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从情感上,我们可以理解,然而很显然,这是没有用的。
道理很简单,到底是谁在骑电动车?这些骑电动车的人,是不是出租车的主要客户?
除了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和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有钱人,绝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可能的省钱,同时赚更多的钱。
记得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最反对的是地铁口那些骑摩托车接人的“司机”。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些车是被故意人为损坏的,这些人以为,只要自己把共享单车弄坏,他们的好日子就能继续延续下去。
而实际上,共享单车有着实实在在的价值。虽然一开始大部分人对共享单车嗤之以鼻,尤其在小黄车和摩拜失败的时候,然而这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人们想要尽可能便宜的,走完最后一公里。
这实际淘汰了相当一部分摩托车司机。
这就叫做商业逻辑。
商业的本质就是,我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满足客户。然后旧的商业模式就会倒下,新的商业模式就会到来。
我们不难看出,出租车,实际上已经很难有竞争力了。不仅仅是在共享电单车这一件事情上。
出租车不可预知的费用和并不高端的车型,以及习惯赚钱的司机,在当下,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竞争力。
如果有一天出租车退出市场,没有人会觉得意外。
20年前,司机还是一门手艺。如果有机会做出租车司机,那么大概率还能在城市过上不错的生活。
在今天,一方面,车的成本本身就在下降,如果只是为了开开,那么一些便宜的二手车,也不过是1,2万的样子。车在变多,这是我们最明显能感受到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网约车才是出租车最大的敌人,而不是电单车。
现在各种平台的各种打车软件,远远比在路边等一个出租车要方便的多。
除了在飞机场,我已经很久没有坐过出租车了。在飞机场坐出租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到不熟悉的地方,很难找到网约车,而出租车是有固定位置的。
而在城市中,尤其在沿海地区,网约车要远远比出租车方便。
比如在夏天,我大可以叫车,等车来了我再离开办公室。而如果是出租车的价格,我甚至可以叫个舒适型的网约车。
所以其实出租车现在到底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还是因为有营业许可证,有正规的手续,说白了,有壁垒。
而如果没有这道壁垒,恐怕他们都难以等到有电单车这一天。
包围着电单车,实际是对骑电单车人的伤害。
出租车要么价格要更合理,要么要做到更高端,要么做到其他差异化。
仅仅靠把电单车包围了,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吗?很显然解决不了。
各地的网约车都在快速增加。
当前我们的灵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亿人。
包围电单车,会不会对电单车的企业造成影响。会,但是出租车司机 ,肯定熬不过电单车的公司。
也就是说,一群觉得自己收入下降的出租车司机,通过包围电单车,让一群舍不得坐出租车,不买电摩的人生活变得不方便了。
这就像一个人开了一个饭店,每份饭卖20块钱,然后旁边有个卖包子的,每个包子卖1块5,这个人就把包子店包围了起来。而这个人看不到那些喝茅台的人,根本就喝不够。
看不到自己收入下降的原因,通过这种手段来让骑电单车的人生活地更难。
这种事情,可能不仅仅是在出租行业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