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三位。创新能力评价设置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五个指标维度,江苏均有较好表现,与广东、北京、浙江和上海同属创新领先地区。
《报告》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而成,已连续发布23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报告》课题组组长柳卸林指出,江苏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报告》指出,“江苏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对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市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区市全覆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
190 项,居各省、自治区之首。”
从《报告》基础指标看,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例”“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等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3835亿元,对全国的贡献12.5%;研发经费占GDP比重3.12%,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省份第一。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明显突破。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开工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太赫兹无线通信世界最高实时传输纪录等一批重大成果,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基本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目前全省已牵头建设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立运行,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江苏。
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驱动。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5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每年组织实施100多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先后取得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问天Ⅰ”类脑计算机等重大原创成果和高质量大尺寸氮化镓单晶衬底、高强高模碳纤维等关键突破,拥有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国内所有“985”高校与江苏合作全覆盖、中国科学院系统所有应用类研究所与江苏所有县(市)合作全覆盖,苏南自创区基本形成“五城十区多园”的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建有省级以上高新区54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8家、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国家创新型城市1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14个,均居全国第一。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目前全省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4万家、是2012年的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国总量的近1/5,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9家,是全国首个数量过百的地区。建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74家、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16%左右。
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坚决扛起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的主体责任,聚焦“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一体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培,加快建设一流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创新生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