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复制”花呗:拥有千亿梦想的金融业务 落下关键棋子
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信分付之后,信用支付市场迎来新玩家。
据钛媒体了解,美团昨日上线“美团月付”。满18周岁、完成实名认证的美团活跃用户均可打开美团APP,首页搜索“美团月付”申请开通。美团方面表示,开通后,用户在美团系APP消费时,可以先用美团月付授予的信用额度完成支付,到下个月8号再统一还款,最长免息期38天。按时还款,平台不收取费用。
同时,美团月付支持账单延期还款和账单分期还款,最长可分12期。目前该产品可以在美团内部美食、外卖、酒店、旅行、出行、买菜等消费场景使用。
直观来看,“美团月付”与蚂蚁花呗们并无明显不同。
美团方面表示,美团月付有效提升了美团的支付订单转化率,试运营期间,月付用户的美团订单量平均提升超20%,交易金额平均提升超15%;用户开通美团月付六个月后,月付支付在其个人消费金额中的占比相较开通首月,平均可提升超六成。
2015年,互联网金融作为风口行业正当烈火烹油的时刻,美团在一条招聘信息中高调表态,“美团有信心打造一个千亿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这是创始人王兴第一次露出其对于金融的野心。
如今,“美团月付”成为王兴金融棋局的关键一子。
浮出水面的金融版图
长期以来,美团的财务报表对其金融业务“欲言又止”,甚少披露金融业务的具体数据,存在感极低。但在最新季报中,金融业务成为了美团财报中难得的亮点。
美团一季报显示,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及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均受疫情影响下滑——营收167.5亿元,同比下降12.6%;净亏损15.8亿元,同比增加10.2%;营业利润亏损同比扩大31.6%至17.16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美团点评的营收分为佣金收入(108亿元)、在线营销服务(28.64亿元)、利息收入(2.12亿元)和其他服务及销售(28.77亿元)。
其中,利息收入贡献较去年第四季度增7.27%,且为美团点评业务版块唯一的业绩增长点。
分业务来看,美团的主营业务分为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和新业务及其他三大板块,小额贷款业务正涵盖在新业务板块之中。
而以上三大业务板块,一季度收入环比皆有下降,但新业务及其他分部收入下降幅度最小,且同比呈现上涨趋势(上涨4.9%)。财报明言,“这主要由美团闪购及小额贷款业务收入增加所致。”
而此处提到的小贷业务,主要是TO B的“生意贷”和TO C的“买单”——“买单”正是本次上线的“美团月付”的前身,早在去年9月,美团就已经上线“买单”进行灰度测试。
瞄准B端的生意贷,则是一款面向美团合作商户的经营性用途信用贷款。放款额度为门店经营流水的1—3倍,最高借贷额度100万元,最低日息万分之3.5起,无抵押担保。
两类产品的具体运营数据,财报中并未体现。
出圈和下沉
互联网巨头蜂拥至信用支付,表面上是金融服务之争,实际是生态圈之争。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信分付,其思路都是一致的,从巨头自有生态切入,向生活场景逐步渗透。每一家巨头都在想方设法深入到居民生活中,这不仅是拓展新金融服务的需要,也是占领用户、巩固商业护城河的需要。
由此的一个显著现象是,生态圈越广则信用支付产品的影响力越大。花呗涵盖的用户群体及使用范围相对最广,比如线下门店、线上消费,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生活中所有支付需求。
除了生态圈的大小之争外,出圈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维度。
在这一层面上,后来者微信分付是一大典型,3月26日,腾讯开始灰度上线“分付”功能。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可以直接选择用分付的额度消费,支付即分期。
这样一来,微信分付就从场景上突破了腾讯体系的束缚,哪里有微信支付,哪里就是微信分付的潜在市场。
相较之下,美团月付目前的生态圈并不庞大,而又由于支付能力的缺乏,又只能限制在自身产品体系之内,难易跳出圈外。
但从季报中透露的趋势,仍然体现了美团月付的机遇所在——用户下沉。
根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下沉市场用户规模超过6亿,并且,无论是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还是用户增长速度,下沉用户均取得领先。这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也是消费金融的机遇所在。
而美团官方表示,在下沉市场,三四五线城市用户的月付开通意愿和还款表现,甚至比一二线城市用户还要好。
实际上,美团在下沉市场具备优势。拿外卖业务来说,在年报中,美团曾着重强调外卖市场的下沉进展——第四季度,美团餐饮外卖在低线城市的交易额增幅达45%。
美团认为,2019年全年以及第四季度,低线城市的餐饮外卖业务贡献越来越大,交易金额增长也越来越快。2019年低线城市仍然是用户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继续获得的新用户,其中大多数新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美团依托自身在外卖市场中的位置,以及下沉市场展现出来的增长潜力,给美团月付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宏观来看,整体消费金融市场也并未到达饱和的状态。依托于美团的生态支持和下沉市场,月付或许是未来美团财报中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蔡鹏程)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华经财富网"的稿件,均为华经财富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华经财富网",并保留"华经财富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