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国庆黄金周收官,各地旅游成绩陆续揭晓。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71.3%、129.5%。
与以往不同的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等传统热门城市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一批隐形“流量城市”正在浮出水面。这些城市跟传统旅游强市相比,并不具备多大声量,但却在这波流量中悄然回血。
据城叔不完全统计,洛阳、开封、徐州、南通、安阳、秦皇岛、芜湖、九江等城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增长均超九成,其中安阳两项指标增长均超300%。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秋国庆假期则是检验各地旅游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这些隐形“流量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中秋国庆黄金周爆火,又将给当地带来哪些变量?
一、流量来了
“实在没有想到,假期第5天我会堵在龙门石窟。”一位河南三门峡的朋友告诉城叔,为了“错峰”,假期开始前一天便回老家跟家人团聚,10月3日终于决定去邻近的洛阳游玩,没想到第一站就被“困”在龙门石窟景区的人海中。
刚刚过去的假期,反向旅游成为一大趋势——去小城,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不过,就像洛阳旅游市场的火爆,很多人最终还是在小城“扎堆”。在龙门石窟之外,丽景门和十字街的人头攒动也被网友直呼“14亿中国人,2亿在洛阳”。
最终洛阳放榜:中秋国庆假期,累计接待游客879.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05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12.67%和181.38%。跟2019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恢复度分别达111.97%和109.97%,旅游市场活力可见一斑。
像洛阳一样感受到“流量来了”的中小城市还有很多。
这个假期,九江接待游客达1151.6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9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84%、99.57%。单从游客规模来看,即便是跟北京(1187.9万人次)相比亦不遑多让,实力足以见得。据数据分析,期间市外游客、省外游客占比分别为57.31%、36.73%,相比“五一”小长假分别增长约4%、5%。
作为旅游消费市场的晴雨表,酒店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城市进化论近日联合启信宝推出的《全国酒店民宿区域版图》显示,九江、儋州、万宁、西双版纳等地过去三年酒店民宿净增长率均超116%,其中九江增长率达7倍,折射出旅游市场的活力。
此外,洛阳、开封旅游人次超过800万人次,许昌、南阳超过700万人次,徐州、南通、芜湖超过600万人次,安阳、秦皇岛也均在400万人次以上,表现十分亮眼。从增幅来看,洛阳、开封、徐州、南通、安阳和秦皇岛旅游人次增长均超过100%,其中秦皇岛旅游人次增长1245.01%、安阳增长385.21%。
“包括河南在内,全国不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出现了一些旅游井喷的现象。这并不令人意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城叔分析,中秋、国庆的文化厚重感很强,各具特性,而且假期时间比较长,是这轮旅游高峰的重要原因。
中小城市表现亮眼,他认为,首先是这些城市大工业比较少,通过旅游促进消费的意愿比较强烈,而假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其次,中小城市的景点、美食,包括传统文化往往更具个性,能够对特定旅游群体形成特定吸引力。
“到大城市、到热门景区往往是人山人海,我们游客也想换换口味,避开人流去到中小城市去,到特色街区或乡村去吃特色美食、看特色演出。同时,像安阳、南阳、郑州中牟等地,还在交通、住宿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人性化服务。”他说。
二、加速回血
作为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度跟消费市场的活力高度相关。从全国来看,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加速“回血”,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分别增长4.1%、1.5%。
其中,这些隐形“流量城市”成为关键变量。事实上,中秋国庆黄金周开启之前,一众中小城市就开始暗自发力,音乐节、美食节、演唱会等都成为吸引客流的重要手段。
在“旅游+美食”“旅游+演唱会”等趋势下,举办音乐节成为各地揽金利器。据不完全统计,中秋国庆假期,南阳迷笛音乐节、景德镇浮梁草莓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佛山国潮音乐节、镇江泡泡岛音乐节等接踵而至,总数或超60余场。
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乃至中小城市都紧盯这块蛋糕。根据腾讯音乐研究院统计,2023上半年,二线城市及以下举办的音乐节,占到总数量的57.9%。这也是各地抢夺流量,全力提振文旅消费的缩影。
对于这些隐形“流量城市”而言,旅游客流加速回升的同时,旅游消费表现如何呢?
从旅游收入来看,中秋国庆假期,九江、徐州旅游收入均超过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7%、229.82%。此外,开封、洛阳、南通、芜湖、安阳、秦皇岛旅游收入增长也均超过100%,成为旅游消费市场“加速回血”的代表。
从人均旅游消费来看,徐州、秦皇岛均超过1000元,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文旅市场“吸金”能力更强。
当然,要衡量旅游消费市场的恢复度,2019年同期水平自然是重要的参照指标。对比来看,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安阳旅游人次恢复度达223.35%,开封、芜湖、许昌、南通、九江、秦皇岛和洛阳恢复度均超过110%。安阳、许昌、开封三城旅游收入恢复度超170%,而芜湖、南通、九江、秦皇岛、洛阳恢复度也超过100%。
也就是说,隐形“流量城市”们已经整体恢复甚至远超2019年同期水平,这也直观显示出其新晋“出圈”程度。
能在中秋国庆“大会战”中争得流量,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前期“努力”的肯定,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流量”持续、乃至放大,成为摆在这些城市面前的新考验。
三、河南赢家?
不难发现,上述崭露头角的隐形“流量城市”中,河南分量颇重。实际上,中秋国庆假期,河南接待游客量达8480.1万人次,旅游收入587.6亿元,其中旅游人次全国第一。
哪些城市贡献更大?数据显示,河南省内接待游客人次居前五位的景区分别是清明上河园(45.07万人次)、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43.21万人次)、龙门石窟(42.9万人次)、云台山(39.6万人次)、万岁山(33.5万人次),分别位于开封、郑州、洛阳、焦作等城市。有网友调侃,“清明上河园的人比清明上河图里的还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南无疑是这个假期“流量”争夺战中的大赢家。更为重要的是,河南旅游消费开始多点开花。在接待游客数量上,领头的郑州(1683.2万人次)与南京、天津不相上下,而洛阳、开封、南阳、许昌、安阳五城游客接待量合计达3707.93万人次,构成河南旅游市场坚的腰部力量,贡献全省43.7%的份额。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对文旅融合发展其实一直极为重视。不过,在接待游客数量领跑全国的同时,河南旅游收入仅相当于江苏同期(907.59亿元)64.7%,吸金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此前分析,当地旅游市场新兴文旅业态较少,观光旅游比重较大,休闲度假亟待发展,康养旅游、考古旅游等特种旅游市场亟须培育;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爆款产品难觅……
这不仅是河南的短板,亦是很多中小城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对于这些中小城市而言,通过假期来吸引人流量是手段,抓住了很好的契机。但是如何把流量变成消费市场的存量,依然是它们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宋向清指出。
他认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力,接下来中小城市要把特色景区、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通过营造更好的旅游氛围来锁定特定旅游人群。
同时,要有“大旅游观”,不仅把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唯一手段,而是要把景区、住宿、餐饮、商业、文化等融合起来,一并规划布局打造,让旅游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挖掘所有具有个性或历史厚重感、文化影响力的项目、资源、产业等,不要只盯着景区”。
此外,宋向清还建议,要把旅游功能化、专业化,把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运用到旅游项目上,形成具有特定功能或强大视觉冲击力、心灵感染力的旅游资源,从而让旅游业插上新技术的翅膀,飞得更高、更快。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一定要让旅游有根,把本地居民转化成本地旅游资源的游客,为本地居民享受本地旅游资源创造更好、更宽松的环境。这些都是中小城市未来放大旅游市场,做大消费市场,让旅游促消费、促发展的一些策略选择。”他说。